????

欢迎访问青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!

设为首页 | 加入收藏  | 

????

当前所在位置: 学院首页 > 学院新闻 > 正文
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“倡阅读·塑学风”读书系列活动第七期

为创新阅读形式,深化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,提升英语表达、跨文化理解与团队协作能力,外国语学院24级翻译班于近日举办了《哈克贝利·费恩历险记》角色扮演主题活动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,选取小说中木筏论道国王与公爵行骗哈克内心独白等经典场景,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台词翻译与剧本打磨,并最终用英语进行了生动演绎。此次活动由崔雨朦老师组织指导。

在《哈克贝利·费恩历险记》角色扮演准备中,同学们围坐研读关键情节。大家深入剖析哈克撕毁告发信时的内心独白,理解其从盲从到良知觉醒的成长轨迹;通过品味"木筏论道"中吉姆与哈克的对话,体会跨越种族的情谊建构;在解构"国王与公爵"行骗情节时,领悟马克·吐温对社会的尖锐批判。这次深度研读不仅为表演注入灵魂,更让同学们在文本细读中完成了与经典的深度对话。

崔老师在点评中说:当同学们站上台,他们就不再是自己,而是哈克,是吉姆,是挣扎在时代洪流中的灵魂。通过扮演哈克,亲口说出‘All right, then, I'll go to hell’(好吧,那我就下地狱好了),同学们才真正触摸到了那种超越时代的人性光辉与道德勇气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,远比单纯的文本阅读来得更为震撼。

本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新颖形式,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与创造力。在剧本改编、台词打磨和舞台表演的过程中,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小说情节、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的理解,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英语口语表达、文本分析与跨文化戏剧表现力。各小组的表演风格各异,有的忠实于原著的精神,有的则巧妙融入了现代视角的诠释,在交流与碰撞中拓宽了文学解读与翻译实践的视野。活动成功地将语言学习、文学鉴赏、翻译实践和艺术表现融为一体,为倡阅读-塑学风注入了新的活力

 

作者简介

马克·吐温(1835-1910),原名塞缪尔·兰霍恩·克莱门斯,是美国文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作家、幽默大师,被誉为“美国文学之父”。其笔名“马克·吐温”源于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术语。他早年丰富的经历,尤其是水手生涯,为其创作提供了深厚底蕴。他的作品以锐利的社会观察、辛辣的幽默讽刺和鲜活的口语化语言著称,深刻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美国的社会图景,代表作《哈克贝利·费恩历险记》更被推崇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。

 

作品简介

《哈克贝利·费恩历险记》是马克·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,被广泛视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。小说以少年哈克·费恩的第一人称视角叙述,讲述了他为逃避文明教化的束缚和酒鬼父亲的虐待,制造死亡假象后逃亡,并与渴望自由的黑奴吉姆相遇,二人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的冒险故事。这部作品远不止于少年冒险,它通过哈克天真未凿的视角,深刻揭露并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顽固的种族歧视与虚伪的道德伦理。小说最核心的冲突在于哈克内心的挣扎,最终他选择遵循自然的良知,帮助吉姆争取自由,完成了对腐朽社会规范的叛逆。其对人性、自由与种族关系的深刻探讨,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。

小说深刻刻画了哈克与吉姆在漂流中建立的珍贵友谊。他们沿途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物,如虚伪的“国王”与“公爵”,亲身经历了社会的欺诈、暴力与愚昧。哈克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中,逐渐认识到吉姆的善良、智慧与尊严,并毅然决然地反抗“告发吉姆”的社会规训。故事的结尾,吉姆虽因汤姆·索亚的戏剧性“营救”而获得自由(女主人的遗嘱),但哈克选择再次“逃离”,不愿被所谓的“文明”所驯化,坚守了他所向往的自由精神。

 

稿件来源:外国语学院综合英语教研室、文学团队

图片来源:24翻译班陈瑞鑫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删


下一篇:外国语学院顺利开展“就业创业大讲堂”讲座